镜头文化:聚焦荷兰摄影
“荷兰艺线”(Netherlands Cultural Institute Online,简称:NCIO)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最大规模的荷兰艺术文化在线项目。根据腾讯艺术的数据,截至2022年5月,“荷兰艺线”在腾讯视频上的总播放量已经位列所有入驻境内外表演艺术机构前列,是海外艺术栏目播放量最高的视频集合。
自5月20日起,荷兰驻华使馆携手腾讯艺术推出全新一季的“中荷建交50周年特别版”,持续更新直至2023年1月。本篇文章我们将为大家展现荷兰视觉艺术相关的作品。
“(本期荷兰艺线)追随着四位荷兰摄影师成长的路径,以及他们实践中所踏上的不凡旅程,我们得以瞥见城市生活背后复杂的社会现实、文化碰撞与日常困境。”
“人性、光、颜色、连接、感受、社会介入……正如Desiré van dan Berg在录像开头中向我们分享的那样,摄影所带给其实践者、观看者的礼物,正是我们在当下变动时代中普遍追寻的意义。”
——何伊宁He Yining(摄影史学者、策展人)
女性摄影师通过镜头
寻找中荷之间身份认同
借由导演罗宾·德普伊(Robin de Puy)的两部同名影片《不只一瞬》 (More than a Moment),我们将了解到德西雷·范登伯格(Desiré van den Berg)与徐晓晓(Xu Xiaoxiao)两位荷兰女性摄影师的作品,还有她们的创作灵感。
德西雷·范登伯格(Desiré van den Berg)
自学摄影
研习汉语
质疑真实
德西雷·范登伯格出生于1991年,她是一名常驻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摄影师。2011年,她作为一名关注夜生活、亚文化和旅行的摄影师开始活跃起来,现在她主要以媒体、纪实和肖像摄影而闻名。
她拥有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语言学学士学位,并在莱顿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学习中文。令人意外的是德西雷·范登伯格是一名摄影自学者,她同时探索数字和胶片摄影,对质疑真实、客观性和现实的科学和哲学理论很感兴趣,并认为她的工作是对这些主题的持续研究。
徐晓晓
隐形于
局内局外的
中间人
徐晓晓,1984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省青田县,成长于温州,十四岁移民荷兰。她的背景与经历,使她身为局内人亦是局外人,于东西方皆保持一种疏离感,摄影成为她寻得平衡之途径 – 当隐去了自我身影,图像因而充满诗意和直觉的氛围。
晓晓2009年荣誉毕业于阿姆斯特丹摄影学院,至今致力于创作个人项目;2014年9月首本摄影集《The Way to the Golden Mountain》出版,2016年第三本书《Aeronautics in the Backyard》被提名为2017年荷兰最佳摄影书,受《卫报》评选为年度最佳摄影书之一。2020年出版的《Watering my horse by a Spring at the foot of the Long Wall》亦获得了许多好评。
罗宾·德普伊(Robin de Puy)
讲述别人
也是在表达自己
罗宾·德普伊(生于1986年,荷兰),她创作电影和摄影作品的原动力,始于通过他人的面孔讲述她自己的故事。
罗宾·德普伊将相机视为一种辅助工具,以了解每个人深层的个性和过往,以及其如何揭示出关于她本人的东西。她的许多邂逅都是转瞬即逝的;在日常的快节奏生活中对他人投去诚挚的一瞥。
旺达·图尔林克斯(Wanda Tuerlinckx)个展
《仿生人与炭笔画》(Androids & Crayons)
挑战感知
我们邀请观众一起观看展览,您会发现摄影师旺达·图尔林克斯拍摄的19世纪炭笔画像和机器人像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Wanda Tuerlinckx 11
Android U. Osaka University, Osaka, Japan, 2017
Unknown girl. Hand-coloured gelatin silver print crayon, ca. 1920.
Troost/Bonsma Collection.
她从2016年开始记录机器人的进化。在19世纪,肖像照片经常用铅笔或炭笔进行修饰,不规则的地方会被纠正,也会用于调整发型或给衣服上色。绘制细线以改善图像或黑色修饰颜料在早期Photoshop中被使用,这种方式创造了一个主体的理想化版本,就像机器人可以被看作是完美的复制品一样。
旺达·图尔林克斯用1880年的木制取景相机为仿生人拍照,与一个多世纪前的许多肖像画使用的相机类型相同。她的摄影和肖像画并列呈现,挑战我们的感知。该展览和视频由荷兰国家肖像馆推出。
荷兰驻华大使馆希望继续探索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为两国“线上”和“线下”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并促成两国文化之间不同视角的对话与合作。
打开腾讯视频APP,搜索“荷兰艺线”,期待今年与您再次相遇!